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26 07:32:17
科学说课稿

科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说课稿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常识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中班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盐、沙、黄豆、石子、果珍。

2、人手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2、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一个缸里装着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用米箩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选几样东西放在杯子里,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请部分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小棍搅拌,看看结果怎样。

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讲出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5.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6.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里的东西会怎样?水又会怎样?(引导幼儿讲出豆子会腐烂,会发芽,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杯里的水全倒进了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中班常识活动“有趣的水”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的精髓“先练后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开始请幼儿猜谜,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引导幼儿认识到水是透明的这一特征。

尝试1:

提供给幼儿米箩,有洞的塑料袋,幼儿通过尝试,发现水会流出来,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盛不起水来,由此得出结论:水是会流动的。

尝试2:

提供给幼儿半杯水、小棍及各种物品,幼儿通过放物品搅拌、观察,发现石子、沙还在,而糖、盐不见了。引起幼儿探索、尝试的兴趣,理解什么叫溶解,并让幼儿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讲述还有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活动结束:

让幼儿将杯中的水倒入鱼缸,结果水变浑,幼儿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污染的,激发了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

科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鱼儿妙锦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鱼儿妙锦囊》是苏教版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内容。主要通过图片和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鱼儿是幼儿喜欢的海洋世界的生物,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鱼儿的避险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观察思考,这既是科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态度。正如《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体会团队合作精神。

2.能力目标:发展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几种海洋生物的避险方法。

难点定为: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

  二、说学情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来谈一下对学情的分析。

大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同时,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幼儿之前已经学过《美丽的海洋世界》认识了许多种海洋生物,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化教学的形式,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观察讲解法、启发提问法、游戏法来进行教学活动,摈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四、说活动准备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阶段的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我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准备游戏道具:鲨鱼、章鱼、石头鱼、小丑鱼的头饰,以使幼儿获得全面真实的体验,为掌握鱼儿妙锦囊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做铺垫。

五、说活动过程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因此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问答形式导入课题

导入语: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海洋生物,谁能给老师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图片展示。

展示海洋世界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找出其中的海洋生物,给幼儿提供表述的机会。待幼儿说出海洋生物的名称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是怎么躲避危险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讨论。

2.讲故事。

我会给幼儿讲《妮妮游览海洋世界》的故事,故事中妮妮遇到了很多种类的海洋生物,他们具有各自的避险方法。锻炼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故事讲完后,会向幼儿提出问题“每种海洋生物都有什么样的避 ……此处隐藏26198个字……/p>

2、你认为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有哪些原因?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秦汉时期杰出的科技成就,并思考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三]讲授新课

(一)、造纸术

活动与探究:

1、纸有许多用途,你认为纸的最大用途是什么?

2、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用哪些东西来记载事情呢?

3、你知道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候吗?

4、“蔡伦造纸”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纸是蔡伦发明的吗?

5、 “蔡侯纸”同以前的书写材料相比,有哪些优点?

通过层层设问,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利用史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蔡伦善于总结前人的生产经验,并加以改进,使古代的造纸术臻于完善。蔡伦不是中国造纸术的首创者和发明者,然而他确实在造纸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是一位出色的改革家。让学生通过记载文字材料的演变明白发明创造存在一个动力问题;产生革新与创造总是不断发生的历史进步现象。从而训练学生在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同时,形成正确历史发展观。活动与探究:

6、你能看图说说蔡侯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造纸工序,互动参与可以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多媒体显示视频《纸是这样造出来的》将造纸流程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用示意图《造纸术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认识到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与现实:

1、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提倡使用“再生纸”有什么重要意义?

2、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成为必然,请对纸张用途的前景作一番预测。

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二)、《九章算术》

活动与探究:

1、《九章算术》具体涉及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什么特点?书中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

学生阅读交流后得出:《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书中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的算法、负数等,是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成果。东汉以后的1 000多年里,它一直被当作教材使用,隋唐时期传到朝鲜和日本,长期被当作数学教科书使用,后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与探究:

2、《九章算术》是在什么情况下编撰的?为什么在当时会出现这样一本数学书籍?

引导学生结合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九章算术》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理解随着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和逐步巩固,经济也逐渐发展繁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如丈量土地、计算谷仓容积等实际问题,于是人们编了这本书。从而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成就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秦汉时期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地动仪

活动与探究: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成都、重庆、上海、天津、广州、陕西、甘肃等近半个中国有震感。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造成的危害无法用数据表示。

你是否联想过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地震有哪些认识?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了人们的恐惧。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宣扬了他的科学观念,具有进步意义。

活动与探究:

你知道张衡发明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以及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吗?

初一的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物理还没有学习,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无论是地震学知识,还是物理上的力学知识,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讲述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时,用flash《地动仪原理演示》将地动仪的内部构造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复杂的物理学原理,通过直观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力。

历史与现实:

1、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那么在四川发生地震时,八条龙中哪个方向的龙口中的小球会落入到下面的铜蛤蟆口中?

2、地动仪能预测地震的发生吗?它的发明有什么作用呢?

对于地动仪的作用,学生容易误以为只有预报、预测地震才有用,而对及早了解地震方位的意义认识不足。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测出千里之外的地震方向,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四)、名医华佗和张仲景

互动参与:

1、你能给大家讲一讲华佗和张仲景的故事吗?

2、从华佗和张仲景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讲述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等故事,认识古代名医张仲景和华佗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孜孜以求的崇高品质和科学精神,他们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的精神应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

[四]课堂小结

自己动手

请你结合本课内容,从科技、数学、天文、医学等方面列表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提示表格的项目至少应该包括科技领域、代表人物、时期、主要成就四项。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整理、归纳课文中的资料,制作表格,归纳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

五、评价分析

经过教学的实践,本课时基本实现:

1.教学目标多元化,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学设计“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从经验、活动中、从一个个“再创造”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与交流,有目的、有意义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3.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张衡与地动仪”一目时,学生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提出“地震的发生能不能预测,怎样预测地震”的问题,因对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没有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必须要加强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科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